时评
心贴心做好群众工作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,扑下身子深入群众,面对面、心贴心、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,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,急群众之所急,想群众之所想,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,永远做人民公仆。
密切联系群众,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,也是克服艰难险阻、化险为夷,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和优良传统。反之,脱离群众,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,必须提高警惕。能否做到密切联系群众,树立群众观念,关键要看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是深入群众之中,还是站在群众之上。1922年,党的二大通过的《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》就强调“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”。之中和之上,看似一字之别,实质迥异,两者心态不一样,作风和结果也大不相同。
扑下身子、深入群众,就是以服务的心态和姿态,问政于民、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,甘当人民的“小学生”“勤务员”。党的十八大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——中央八项规定,专门强调“向群众学习、向实践学习,多同群众座谈”。站在群众之上,心态就明显高于群众,说话盛气凌人,办事唯我独尊,一切都是“我说了算”,甚至把自己当成“官老爷”。至于群众满不满意、办事科不科学、能不能解决急难愁盼问题,都不重要。现实生活中,有的领导干部衙门作风、特权思想严重,下基层、搞调研高高在上,不愿意和群众同坐一条凳子,听不进群众讲的真话,忘了“我是谁、为了谁、依靠谁”,结果动静很大,问题没解决几个,让群众反感。
坚持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,真心实意当“老百姓的官”。“时代楷模”廖俊波,车上随时备着衣服、雨伞、被子等“四件套”,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,被誉为“他是我老大哥,是和我们农民坐在一条板凳上的人”。优秀纪检干部李夏,为了和老百姓融在一起,专门学会了口音浓重的绩溪方言;为了随时让群众找到自己,他把手机号码贴在群众家里。直到今天,当地老百姓还会含着眼泪回忆:“有事找李夏。”河南周口“蹭饭书记”董桂林,时时和老百姓打成一片,处处想着老百姓的烦心事、挠头事,受到老百姓信赖和欢迎。
你离群众有多近,群众和你有多亲。抗日战争时期,我们的军队和人民是鱼水关系。正是有了人民的“水”,军队才一次次打败凶残的日寇,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。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,同样需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凝聚亿万人民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。人民群众的感情最朴实,眼睛也最明亮。如果感情上疏远群众、工作上脱离群众,在群众面前只走形式、只图虚名,不顾民意、不解民难,就听不到真话、摸不到实情,久而久之党群、干群之间就会形成一堵高墙,党的根基就会不稳固。
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依靠群众,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,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。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”站稳人民立场,厚植为民情怀,关键就是要真正带着感情,深入群众之中,放下架子、俯下身子,多拜群众为师,多听群众说话,从群众实践中汲取养分和力量,切实以爱民之心、为民之举,在“只见公仆不见官”的良好氛围中,担好使命、守好初心。(孙现富)
